2019年5月8日下午,应新葡萄8883官网AMG邀请,西方音乐史博士,中央新葡萄8883官网AMG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亚平老师在新葡萄官网作了题为《西方音乐的价值观——关于“可能性追求“的讨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新葡萄官网副院长张新梅主持。
姚老师将讲座分为六大部分逐次展开:
一、问题的缘起
在这一部分中,姚老师就此课题的诞生以及如何寻找研究切入点展开论述。由于长期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且发觉到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与西方音乐的密切联系,面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研究》这一课题,姚老师决定以“西方音乐的价值观”这一形而上的概念作为切入点,探究深藏于西方音乐历史中的逻辑,并以此为中西音乐的结合点,挖掘西方音乐价值观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的意义。
对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姚老师选择“回到历史”、“询问历史是怎么书写出来的”,因为历史对其书写的对象是有选择的,而支撑选择的正是价值观。因此,姚老师选择了西方音乐史上被大书特书的几位人物——贝多芬、瓦格纳、勋伯格等——作为西方音乐史编纂者乃至主流西方音乐史评定标准、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上述作曲家所呈现的共性特点即对“可能性”的追求。
二、审美价值不是西方音乐的价值观的唯一标准
“可能性追求”不同于“审美标准”这一历史的、具体的“尺子”,它是贯通于整个西方音乐史的、终极、客观、稳定的评价标准。姚老师通过历史上对上述作曲家的评价再次认证了这一点:“以上,都说明历史书,或西方主流的社会精英……是根据可能性贡献来建立排行榜的”。
三、何为“可能性追求”
在这一部分,姚老师对“可能性追求”做出详细解读:(1)“可能性追求”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肃的事业;(2)“可能性追求”是具有深厚历史感且能引领新的“可能性”的天才方能胜任的;(3)“可能性追求”不等于创新。虽然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可能性追求”却类似“戴上镣铐的舞蹈”,是在有限的方寸之间寻找“剩下”的可能;(4)“可能性追求”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统一;(6)“可能性追求”是西方文化的集体无意识;(7)“可能性追求”既是一种文化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逻辑的必然。
四、可能性追求在20世纪
对于饱受争议的20世纪音乐,姚老师认为“可能性追求本身绝不是20世纪的发明,这是历史赋予它的,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相较于其在感性听觉审美上造成的“不适”,姚老师强调“值得注重的是,可能性追求本身包含着一种神奇的体验,把这种追求本身视为一种美,它包含着别人无法体验的一种愉悦······西方音乐历史上从来就是吵吵闹闹,其根本的原因(是)总有人要去寻找新的可能,而历史总是最终偏袒他们,因为他们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历史总是按这种价值观来书写”。
五、可能性追求作为西方的价值观
姚老师在此提到了其在研究复调起源问题时的心得:西方音乐文化是在一种最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教堂——中生长出来的,教堂并不是艺术天然的诞生地,礼拜仪式与音乐有很多相悖之处,而西方音乐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了“可能性”。这再次印证了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侵入到血液,变成了DNA,成为一种遗传,一种文化本能。”
六、在“可能性追求”的认识中我收获了什么?
在这一部分,姚老师分享了其受到“可能性追求”启发而写下的著作也即《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价值观与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关于“可能性追求”的讨论》的思路、框架。并认为“可能性追求”促动了其再一次对“音乐”进行思考,并认定“只有用可能性追求(即从价值观角度)才能解释西方音乐留给我们的诸多困惑和疑问,否则,终将迷雾重重!”
整场讲座,姚老师以鞭辟入里的哲学思考向我们呈现了西方音乐史不为人知的一面,讲座的大部分内容是形而上的思索,但这些思索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论述的关键位置都有详实、客观的史料证据支撑。研究中深邃的思辨能力以及学术上严谨的实证精神都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